紅軍醫院紀念館原名永安古寺,位于習水縣土城鎮青杠坡村,約有三百年歷史。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血戰青杠坡,永安古寺的僧徒同仇敵愾,與紅軍醫護人員一起擔當起了救護紅軍的偉大責任,為浴血鏖戰的紅軍提供了堅強的后勤保障,為挽救在戰場負傷的戰士生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一所紅軍醫院——茅坪醫院
1927年10月,工農革命軍以衛生隊為基礎,成立茅坪醫院,這是紅軍革命時期最早建立的醫院。醫院設有醫務室、藥房和病房,可收容傷病員40至50人。戰時醫院派出醫務人員隨部隊行動,在戰場上救護傷員。
初創時期的茅坪醫院雖然設備簡陋,藥品奇缺,但由于醫務人員工作負責,救治及時,收到了較好的療效。同時,醫院為傷病員提供了穩定的治療場所,也為部隊機動作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一所紅軍醫務學校的誕生——紅軍軍醫學校
據了解,紅軍醫院是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931年11月,中革軍委總軍醫處(后改稱衛生總部)成立后,紅軍醫院領導和組織體系逐步完善,中央紅軍的各類醫院在中革軍委領導下加快了發展步伐。
1931年11月,紅軍軍醫學校(后改稱紅軍衛生學校)在江西于都成立。建校初期,毛澤東同志為學校確立了“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從學校創辦到長征前,紅軍衛生學校共培養軍醫班學員181名、調劑班學員75名、看護班學員300名、保健班學員23名、研究班學員7名,總計686名。
長征路上的女挑夫
在戰爭時期,紅軍廣大衛生人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牢記“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傷病員”的宗旨,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參加長征的紅一方面軍30位女紅軍干部,冒著槍林彈雨,奮力救治傷病員的故事流傳至今。
長征的路途漫長而艱辛,紅一方面軍的30位女紅軍干部在行軍途中,不光要完成后勤工作,有時還要負責抬擔架,照顧傷員。女紅軍鄧六金抬著擔架翻山越嶺幾次累吐血后,婦女隊長劉群先一再勸告她,不要再做類似抬擔架的體力活,但鄧六金卻依然堅持。女紅軍劉彩香雖然個頭小,但力氣非常大,常常抬著傷病員翻山越嶺,被稱贊為“長征路上的女挑夫”。
她們用弱小的身軀,背負著超出其體重幾倍的重量翻身越嶺。她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始終對革命充滿信心,從未改變心中的信仰。她們,是長征路上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