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
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
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
因此,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紅色精神也在這里代代相傳
今天
我們就跟著黨的腳步
來感受一下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遵義,也因“遵義會議”而聞名于全世界。
遵義會議會址位于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原為黔軍第二十五軍師長柏輝章私邸的樓房,為當時最宏偉的建筑,遵義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
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當時遵義城里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筑。高墻垂門,巍巍峨峨,分為主樓和跨院兩部分,中間立著一塊青磚牌坊,分別于兩面寫著“慰廬”和“慎篤”。小樓為中西合璧的風格,坐北朝南,樓底磚木結構。


茍壩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完善。三人軍事小組的成立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核心地位,標志著毛澤東正確主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茍壩是一塊高山環繞的田壩,其壩子間有起伏狀像睡葫蘆的小田壩,由馬鬃嶺腳滲出的二道地下水,匯成一道溪流自北向南流,稱為白臘坎河。村口有一水口寺,其意在"鎖水而潤田疇"。
現在的茍壩,不僅紅色文化氛圍濃厚,還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赤水河,一條有野性、有險灘、有故事的英雄河,見證著紅軍戰史上的一段傳奇。不見當年滾滾硝煙,不見紅軍輾轉騰挪!如今,這段不朽的傳奇“靜臥”四渡赤水紀念館。
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
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重要的紅色基地。
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遵義會議指方向,茍壩會議定基礎,
四渡赤水出奇兵,遵義戰役振軍威”,
每一個紅色記憶伴隨的都是留芳后世的紅色文化。
遵義會議會址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